专题:我的故事——难忘的工作经历(三十二)

发布日期:2024-06-26 14:35

编者按:在我们有限的工作时间里,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很多的事情,有些经历可能会让我们印象深刻、伴随我们一生。局网正在编发“我的故事——难忘的工作经历”专题,邀请全局广大干部职工讲述工作中的故事、工作中的精彩,分享成长体验,抒发内心情感,在一个个各不相同又似曾相识的经历中,展示江西地质人火热的生产、不一般的生活状态。

——本专题到此结束

 

我与地质勘察的缘分

第八大队 吴瑾

 

岁月如梭,转眼间我投身地质工作已有8年时间,从一名青涩的校园学子,蜕变为能独当一面的地质工程师。2016年,研究生毕业后,当我踏上去往宁波的火车,便开启了与地质勘察不解的缘分。

初出茅庐

刚到单位,为了更加了解地质勘察有关工作,我白天在土工试验室学习各类土的定名及性状,晚上空闲时间学习各类勘察规范及报告的编制。

两个月后,我结束了在土工试验室的学习,接手了“宁波海景汽车销售服务4S店”勘察项目。第一天去工地,发现项目现场的芦苇比人还高。为了按时完成任务,我们不得不借助工具拨开芦苇开路进去布置40多个勘探孔。

那时,我每天早晨7点便赶到工地现场向前辈学习。在那里,我认识了各种钻具、钻杆的尺寸及长度,懂得了地层进尺的性质差异、钻杆的跳动反应及各种地层原位测试数据等。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,我编制《勘察纲要》,采集坐标导入GPS放点,待钻机进场后,对项目技术人员进行技术、安全交底。项目开始后,我负责管理钻机,做好钻探岩芯编录并填写好分层表。待野外施工结束后,及时整理资料、核实对错,并将各地层数据输入软件成图。在编制勘察报告时,我认真审核每一个数据,确保万无一失。最终,项目的勘察报告在甲方的好评中通过,这个项目才算真正完结。通过这个项目,我踏出了现场勘察实践的第一步,熟悉了勘察工作流程,同时也体会到了野外勘察工作的困难与艰辛。

新的挑战

在地质勘察项目一线摸爬滚打,一年时间足以让一个人脱胎换骨。

辛苦是一部分,更重要的是在密集的项目任务中,人的成长也是倍增的。

2017年6月,我迎来了工作中的第一个挑战——担任“小港街道青墩片区5#地块”勘察项目的技术负责人。该项目是受万科地产集团委托的大型房产项目,勘探孔225个,工期仅20天。刚接到任务的时候我既兴奋又紧张,兴奋的是单位对我的信任,紧张的是要把这个项目圆满完成。

刚开工时,为了防止现场施工混乱无序,我召集各钻机机长开会商讨,根据公平合理的原则,在准备好的勘探孔布置图上划出每台钻机的施工区域及孔号,让他们按照所划分的区域施工。

虽然我提前准备了很多,但毕竟场地较大,在钻探过程中发现了凝灰岩、砂岩、霏细斑岩三种岩性,这三种岩石的定名、时代先后顺序及强度差异带来的参数选取问题,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个难题。

知识不够勤来凑。我一边请教单位前辈,一边查阅区域地质图,终于把这三种岩石的定名还有时代成因、性质弄明白。由于项目工期紧、任务重,那段时间我几乎每晚都在挑灯夜战,回到宿舍都已经是凌晨一两点。最终在大家的帮助和配合下圆满完成了该项目。那时,我渐渐适应了野外勘察生活,自豪地认为是一名合格的勘察人。

独当一面

8年时间里,我完成了勘察项目上百个。在一个个项目现场管理中、一次次与业主对接时、一个个疑难问题解决后、一份份勘察报告通过审图后,成为了一名技术过硬的骨干。

吴瑾编录岩芯

2022年6月,我受命担任宁核勘集团副总工程师。之后不久,便担任了“宁波市粮食储备和应急保障项目”负责人。该项目勘探孔近300个,我们经过现场踏勘后编制勘察纲要时,发现场地部分区域位于原富家岭采石场,原采石场部分生产设备及构筑物仍未拆除,采石后遗落的石块经回填后给判岩工作也带来了困难。作为项目负责人,我一面与相关负责人积极沟通协调及时拆除设备等障碍物,一面带领着项目部全体技术员加班加点赶工期,制定好判岩标准并指导示范,严把勘察工作质量关,确保项目的质量、进度和效益。经过项目部全体员工的密切配合,顺利完成了勘察任务。

工作中,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,认真审核每一份报告,耐心指导技术员解决疑难杂症,向他们普及新技术、新工艺,发挥了良好的“传帮带”作用。2023年,我作为技术骨干在“2023年浙江省岩土工程监测、测量”技术比武中获得三等奖。同年,与技术员一起完成的“研发一种岩土工程智慧勘察大数据分析技术”获得中国核工业勘察设计协会QC成果一等奖。

成绩致敬过往,奋斗筑梦未来。作为一名地质勘察技术人员,我将坚守初心,穿山跨海、经天纬地,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,无论前方还有多少艰难险阻,我始终坚信:山再高,往上攀,总能登顶;路再远,走下去,定能到达。

 

我与岩芯

地信大队  喻文亮

 

在蜿蜒曲折的山岭之间,我踏上了岩石与土壤交织的探索之旅。我叫喻文亮,一个地质工作者,我的地质故事起始于岩芯。

初见岩芯

那是一个阳光斑驳的午后,我伫立于野外作业的帐篷边,掌心紧握着刚从地心深处提取的岩芯样本。这份来自地球深处的信物,每一层、每一粒都镌刻着地球悠远的历史。我的目光中跳动着对未知的好奇和对自然的敬畏,仿佛穿越了时光,与古远的岁月对话。

精准编录

进行岩芯编录时,我深感责任重大,这是一场对耐心与细致的考验。我小心翼翼地戴上手套,手持放大镜,开始了我对自然密码的“解译”。我精确测量岩芯的尺寸,详尽记录它的色彩、质地、结构以及蕴含的矿物质,确保每项数据无误。我深知,这些珍贵信息构成了地质研究的基石,指引着我们对地下宝藏的正确理解和可持续开发。

寻找答案

在闷热的帐篷里,汗水沿着额头滑落,但我的笔尖不曾停歇。我运用专业知识,结合实地观察,分析岩芯特性,于笔记本上绘出一幅幅地质剖面图。每一笔、每一线、每一种色彩,都是地质历史的见证,是科学与艺术的交融,在悠悠时光中寻找着答案。

喻文亮现场编录岩芯

心芯对话

每当稍作休息,我会轻抚那些静默的岩芯,仿佛它们正向我低语,分享着板块冲撞、生命盛衰的宏阔故事。在我心里,岩芯超越了石头的范畴,它们承载着生命,叙述着我们无法亲历的过往。

喻文亮翻看采集回来的岩芯

理解尊重

我的故事,也许就是千千万万地质人心声的回响。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,我们选择放缓脚步,以心灵去感知大自然,以智慧去解读地球的过去。岩芯编录,这一简单却不平凡的任务,汇聚了我的心血与汗水,展现了地质人不变的执着与深情。正是这份坚持与热爱,让我和其他地质同仁得以温柔地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,深化人类对这个蓝色星球的理解与尊重。


相关新闻:

     专题:我的故事——难忘的工作经历(三十一)

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